首页>新闻动态
2025-07-22
以专业创新赋能社会发展: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第十届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
立足时代命题,锚定社会工作发展航向
在国家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积极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大背景下,本次论坛精准聚焦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命,紧扣时代脉搏。7月18日,预备会上,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以“Strengths Perspective和社会工作长项审视”为题,从优势视角切入,深入剖析社会工作的专业内核与实践价值,为整场论坛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调。
7月19日,开幕式上,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马凤芝感谢四川外国语大学及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对论坛的支持与付出,并热烈欢迎与会师生。强调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为社会工作赋予了新使命,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面对社会结构转型和新技术的挑战,社会工作教育需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特别赞扬川外社会工作专业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及涉外服务中的突出贡献,并鼓励与会学生在交流中提升专业能力,成长为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栋梁之才。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卢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论坛是我国社工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生学术盛会,川外承办深感荣幸与责任重大。他介绍,川外构建了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与完整办学体系,高度重视社工等学科建设,其社工学科为重庆 “十四五” 重点学科,依托社会学国家一流专业,形成反贫困与国际贫困治理等特色方向,拥有多个学术平台,成果显著。川外将继续发挥 “外语 +” 优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等特质的社工人才。
深化专业探索,构建本土化实践智慧体系
论坛以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创新发展” 为主题,从基层治理中的社工角色到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从特殊群体的服务创新到本土知识体系的构建,所有议题均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社会痛点,奠定了 “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需求” 的基调,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学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鲜明特质。
通过主论坛与分论坛的多层级研讨,形成了对社会工作领域的系统性探索。主论坛按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分别聚焦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本土知识体系建构、基层社会治理参与等核心议题,既有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生计转型、农村互助养老等具体实践的微观剖析,也有对本土理论框架与实证数据结合的深度思考。分论坛则进一步拓展至特殊群体服务、人才培养、技术融合、公益慈善等细分领域,涵盖从“家校社”协同到AI技术应用的多元场景。
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研讨,不仅呈现了社会工作在回应基层治理复杂性、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更推动了“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升级。本次论坛中,荣获一等奖的作品共7篇,荣获二等奖的作品共52篇,荣获三等奖的作品共148篇。
深耕主题研讨,凝聚专家点评智慧合力
主论坛邀请多位业内权威专家围绕多个核心主题展开专业点评,具体如下:“社会工作驱动下的基层治理、公益慈善与乡村振兴”主题,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陈树强,协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童敏进行点评。“我国社会工作本土知识体系建构与政策实务创新研究”主题,由北京大学教授刘 能、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进行点评。“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人民信访和建议征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题,由协会副秘书长、云南大学教授高万红、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童峰进行点评。“社会工作各领域、人群及问题的政策与实务综合研究”主题,由协会副秘书长 南开大学教授吴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晨熹进行点评。“我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学理化探索与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及相关议题研究”主题,由南开大学教授郑广怀、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徐丽敏进行点评。
各位专家老师的点评不仅是对学生研究实践的细致指导,更折射出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在本土化发展进程中的深层追求。肯定学生选题的现实关怀与方法基础,实则是强调社会工作研究需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回应时代命题;指出参与度、理论实践融合等问题,本质上是呼吁突破 “旁观者” 局限,构建 “实践 - 理论” 互哺的良性生态;而对本土化建构、学科特色彰显的强调,则直指社会工作学科在全球知识体系中确立中国话语、形成独特理论范式的核心目标,为推动学科从 “引进消化” 向 “自主创新” 跨越提供了清晰路径,也为培养兼具现实洞察力与理论创造力的专业人才指明了方向。
融合创新动能,开启科技赋能专业新篇
论坛的一大亮点在于凸显了科技与社会工作的深度融合趋势。支持单位美亚联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智慧社会工作AI案主系列产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情景模拟等先进技术,构建虚拟案主交互场景,打通了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的壁垒。这一创新不仅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重复、可追溯的实训载体,更标志着社会工作进入“数字化赋能”的新阶段——以技术提升服务精准度、以数据沉淀实践智慧,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凝聚发展共识,彰显学科时代担当
7 月 20 日的闭幕式上,荣耀时刻与传承之诺交相辉映:成果表彰环节定格着探索者的高光瞬间,而下一届论坛承办权正式移交武汉科技大学,则为这份事业的延续注入新的期待。论坛的圆满落幕,不仅筑牢了全国社会工作领域学术共同体的根基,更凝聚成 “扎根本土、放眼全球” 的发展共识:既要博采国际先进经验,更要深植中国社会文化沃土,淬炼本土化实践智慧。
从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到助力乡村振兴,从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到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本次论坛所展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充分证明了社会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门学科的自我精进,更是以专业力量回应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话:4008100205
手机:1861839929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科技创新中心12层1206房间
Mail:tpr@myunion.com.cn